如何理解高應變測試時的動位移曲線
高應變測試時,樁必須被打動,實測貫入度和動位移曲線是衡量打動與否的主要技術成果,但是實際生產中很少有人去實測貫入度,灌注樁特別是人工挖孔樁測試時,往往也難見明顯貫入度出現,這種情況下動位移幾乎就是唯一的衡量打擊效果的標準了。但是利用沒有零頻響應的加速度計測位移是不符合測量學原理的,一則普通加速度計無零頻響應,二則兩次積分本身會引入較大誤差,即便如此,最大動位移(DMX) 仍是可供佐證的主要指標。實驗表明,分析DMX,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適度判斷樁是否被打動的。柴油錘打樁時一般要求DMX∈[15,30]mm(正向加力時間較長),自由錘要求 DMX∈[5,15]mm,太低沒有打動,太高則打過了,承載力反而下降。
由于記錄長度不夠以及加速度低頻響應差等方面的原因,無論是PDA還是RS-1616K,實測動位移曲線往往在尾部出現負值或者說出現負的殘余位移,它是違背客觀事實的,一個向下貫入的樁,反彈現象會發生,但絕不會反彈后不再回落,也絕不會打完一錘后樁反而隆起。針對這種情況,有人建議修正加速度曲線以彌補低頻響應的不足,修正原則是保證起始段力曲線和速度曲線重合,速度曲線尾部歸零,位移曲線尾部出現一正向平臺,此平臺值與實測貫入度對應,為現場測試的殘余變形。但實際上,如無實測貫入度作比較,修正位移曲線后得到的殘余變形值只能作為參考。